解构主义文艺思潮-后现代雕塑艺术
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admin │ 发表时间:2015-10-14 15:45 我要分享
无论是德里达对西方艺术上千年罗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还是弗科对艺术历史观的解构,艺术是另外创造的一处虚拟世界的观点将成为后现代艺术现象的先声。总之,这两个解构主义的观点都反映出时间、认识和含意上的流动,从这方面来说,后现代文化的支离破碎、时空的错乱,模拟、假借、转换、疏离、散乱与多元多意的流浪式特征,彻底否定了现代艺术形而上的永恒崇高思想。以解构主义的观念来看,后现代艺术必须先抛弃先验预设的法则,就意义本身含有的符号系统来参与其语境的进程,无需限于菜一时某一地。
其实,在解构主义文艺思潮形成之前“解构”的性格就已存在。自古以来,西方艺术就摇摆于模仿论和创造力之间。亚里斯多德反对模仿,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着眼于创造力,认为艺术是由单纯化的理念神奇地掌握着,只能由理性的哲学家来引导塑造。当文艺复兴时期将模仿与理念合二为一并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出来的时候,后人也意识到这种做法是“没有生命的重复自己”。直到塞尚以后,才通过灵感或想像得到理念和“真实”。而达达时期的杜桑,完全破除了既有的形式与美学法则,其反叛精神一致被称为是“解构”和“反艺术”的艺术之父。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更是明确地反映出“分解”和“重组”的解构意识相精神,创立丁一个并不存在的艺术现实。超现实主义以非逻辑的元素符号,表达现实之外的潜意识次序紊乱与自然脱节的意境,抽象表现主义只提倡媒介与形式才能接近艺术的本质。汉密尔顿探索符号的暖昧性,奥登伯格的实物放大,沃霍尔的通俗形象,波依斯展开社会性的开放空间等等,无不是有针对性地以达到解构的目的。“解构”成为一种方法和手段,在历史的流变中以无形的魔力使意义转换成为可能。

